全面检测:重点检查旧场地是否存在 开裂(宽度>2mm需修补)、起砂(面积>5%需整体处理)、脱层(空鼓面积>3%需铲除) 等问题,使用3米直尺检测基层平整度(误差需≤5mm,否则需重新找平)。
基础类型确认:区分原场地基础为水泥或沥青(水泥基础需检查伸缩缝是否填充完好,沥青基础需检测是否有油斑、松散颗粒)。
机械+人工拆除:使用 铣刨机 铲除旧硅PU层(厚度3-5mm),边角区域用美工刀配合铲刀手工清理,避免损伤基层;若基层为沥青,需同步清除表面老化油层(用高压水枪冲洗后晾干)。
残留物处理:收集破碎料(可回收用于路基填充),用工业吸尘器清理表面粉尘,确保基层无油污、浮灰及松动颗粒(油污需用专用除油剂处理,再用清水冲洗3遍)。
裂缝处理:
宽度<2mm:用 硅PU专用裂缝修补胶(主剂:固化剂=5:1)灌注,表面贴抗裂胶带;
宽度≥2mm:切割成“V型槽”(深度5mm),填入 弹性修补砂浆(添加5%橡胶颗粒),养护24小时后打磨平整。
凹陷找平:采用 自流平水泥(厚度3-5mm)或 环氧砂浆 修补低洼区域,激光整平后3米直尺误差控制在3mm内,养护期≥7天(水泥基础)或3天(沥青基础)。
界面剂涂刷:全场喷涂 单组分水性界面剂(用量0.2kg/㎡),增强基层与新硅PU材料的粘结力,实干时间≥4小时(25℃环境,低温时延长至6小时)。
含水率控制:通过薄膜覆盖测试(24小时后无凝结水)确保基层含水率≤5%,潮湿区域需用工业除湿机(每100㎡配备1台)干燥2-3天。
材料配比:使用 双组分硅PU弹性料(A组分:B组分=5:1,重量比),添加10%-15%石英砂(粒径0.3-0.5mm)调节硬度,机械搅拌3分钟至无颗粒状。
分层刮涂:
**遍:厚度2-3mm,采用“十字交叉法”刮涂(横向+纵向),消除气泡;
第二遍:厚度2-3mm(总弹性层厚度4-6mm),待**遍表干(6小时)后施工,确保表面平整无刀痕。
养护要点:每遍施工后需通风养护12小时(温度<20℃时延长至24小时),禁止踩踏或淋雨。
材料调配: 硅PU面涂料(A:B=1:0.5)添加3%-5%防滑粉(粒径0.1-0.3mm)和色浆(调色误差≤△E2),搅拌均匀后静置5分钟消泡。
滚涂工艺:
**遍:用短毛滚筒横向滚涂(用量0.25kg/㎡),确保无漏涂;
第二遍:间隔4小时后纵向滚涂(用量0.2kg/㎡),边角用羊毛刷手工补涂,避免积料。
纹理控制:面层半干时(约2小时)用专用纹理滚筒轻压,形成均匀防滑纹路(深度0.5-1mm)。
标准划线:按国际篮联(FIBA)标准,使用 聚氨酯划线漆(附着力≥1级),线宽5cm(误差≤2mm),划线前贴美纹纸(边缘需压实避免渗漏),划后立即揭纸,养护24小时。
全场检查:修补气泡(针刺放气后补涂面涂料)、毛边(砂纸轻磨),清理施工垃圾。
检测项目 | 标准要求 | 检测方法 |
---|---|---|
平整度 | 3米直尺误差≤3mm | 多点测量(每50㎡取1点) |
防滑值(BPN) | ≥80(湿态) | 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 |
附着力 | ≥1级(划格法测试无涂层脱落) | 百格刀划格+胶带粘贴测试 |
弹性恢复 | ≥20%(落球高度1000mm,回弹高度≥200mm) | 落球回弹仪测试 |
环保指标 | TVOC≤0.1mg/m³(封闭48小时后) | 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(GC-MS) |
养护周期:施工完成后需自然养护7天(温度<15℃时延长至10天),期间禁止重压、暴晒(覆盖遮阳网)及雨水冲刷,养护期满方可投入使用。
材料兼容性:若旧基层为沥青,需在界面剂中添加5%沥青专用粘结剂,避免新硅PU层与沥青层剥离;
气候适配:梅雨季节施工需配备除湿机(相对湿度控制在<70%),高温天气(≥35℃)选择早晚作业,面层施工后6小时内遇雨需覆盖防水薄膜;
旧料回收:拆除的旧硅PU层可破碎后掺入路基填料(需检测重金属含量达标),符合苏州“绿色施工”要求。
通过以上流程,可确保翻新后的硅PU篮球场达到 “弹性适中、耐磨防滑、环保耐用” 标准,使用寿命延长至6-8年(常规使用条件下)。